傷殘運動員 教女有方 (輯錄於 20/03/2005 香港文匯報)
文:麥琛 圖:黃佩儀提供
黃佩儀,傷殘人士乒乓球運動員,代表香港出賽,獲國際賽獎項不下40次,包括奧運一金二銀。香港的傷殘人士運動員並非職業性質,她平日工作之餘,每星期花兩天在大學進修,另外五天則練習乒乓球 ,每周日程剛好填滿。
工作、進修、運動,時間總是不夠用,40多歲的黃佩儀,還是一個15歲女兒的母親。不知應否說「幸運」,女兒已於兩年前出國留學去了,黃佩儀笑言,當然不是為了專心運動才把女兒送走。「我因打波關係,到過很多國家,數起來也有二、三十個;女兒已經長大了,我想是時候把她送出外面,讓她見識多一點。」她的教女經驗,娓娓道來。
黃佩儀的輝煌戰績,由92年開始,在國際賽事奪獎無數,那段時間也剛巧是女兒剛出生及成長的關鍵日子。女兒生於89年,黃佩儀就在89-90兩年停止練習,91年奉教練勸喻復出,92年即在傷殘人士奧運會奪金。
「從前(乒壇)競爭較小,自己壓力也較小,本著盡力而為的心態比賽,成績卻也不錯。」女兒92年時只兩歲,而丈夫本身也是傷殘人士,未必能全面照顧女兒。出外比賽時,幸得黃佩儀的母親幫助,也能周全照顧。「女兒小時需要照料較多,若我出外比賽,就由母親幫忙看顧;女兒漸大,所需工夫較少,丈夫也能妥善照顧。」
不過,教育女兒的幕後總指揮,仍是黃佩儀本身。「女兒的活動日程,例如要參加甚麼興趣班、工課安排、考試溫習範圍等,我都預先列表安排妥當。」她說,女兒的日程頻繁,學這學那,丈夫未必知得詳細,所以都由自己一手安排,丈夫協助執行。
無暇分身育兒,丈夫的承擔自然增加。黃佩儀透露,曾經一段時間,丈夫對此稍有微言,不過自己堅持要爭取比賽成績,而事實上也的確贏取了不少獎項,丈夫也就接受了。
女兒自小看見母親經常練習、出外比賽,反而覺得習以為常,甚至因母親獲獎而自豪。「家裡櫃上放了我的獎盃獎牌,可能使女兒感受到獲獎的光榮;早兩天她打電話回來,說數學比賽拿了個銅獎──她拿獎的時候,也會和我分享她的喜悅。」
不逼女兒打乒乓
現代的父母,只要能力?可,大都盡力讓子女發展多方面才華。黃佩儀專長乒乓球,女兒也有跟從學習,不過沒有專精。「女兒身材長得高大,不適合打乒乓球。」回想自己小時,父母沒有專門訓練自己一種才藝,所以現在也沒打算硬要女兒學打乒乓球。
黃佩儀讓女兒接觸多種運動,但也坦言不知是否因為自己腿部未能活動自如,所以不經意地推動女兒學習涉及腿部的運動,如舞蹈、溜冰、游泳等。
香港父母若想子女進入名校,其中一個途徑可能是透過催谷一二才藝,讓校方看見孩子的多元智能;事實上,學術平平無奇但運動出色的學生,在名校裡不時出現。黃佩儀也看出這一點,知道若果刻意栽培女兒乒乓球藝,不難把她送入名校;身為運動員,掌握各種資源,認識不同教練,可助女兒「成材」。然而,黃佩儀還是決定順從女兒興趣,不作刻意安排。
「女兒最喜歡溜冰,不過你也知道,在香港這項運動對入名校毫無幫助,甚至有家長或會覺得這是一項『飛女』玩意。」運動可以很工利,黃佩儀清楚這一點,讓女兒接觸運動時就隔絕工利主義。
運動有助家庭溝通
乒乓球是黃佩儀生命中的一個主要成份,但丈夫和女兒都不是運動員,對乒乓球的認識也不深;黃佩儀的運動成就,不會阻礙家庭溝通,反而成為彼此交流的一個橋樑。「出外比賽不能帶女兒同行,但在香港練習時,很多時女兒都會陪伴在側,幫忙做『拾球童』──讓女兒幫助其他傷殘人士,也算一種學習。」兩年前女兒出國留學,假期回來時,仍舊陪同母親練習。「練波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,而不是我一個人撇下女兒,獨自練習。」
黃佩儀主張讓家人完完全全進入自己的生活,所以練習會帶同女兒;平時工作,也會間中讓女兒參觀自己的工作間;她鼓勵香港其他運動員也多讓子女參與自己的練習。
提到丈夫,雖然未受過運動專業訓練,卻不時與黃佩儀的教練和醫生討論,對她的練習提意見。「近年由於競爭激烈,排名下跌,丈夫十分緊張我的成績,甚至對我有點壓力。」丈夫從事資訊科技業,「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」的網頁就是由他設計。
[2005-03-20] 後記
黃佩儀將參加本年四月底在港舉辦的國際公開賽。為預備比賽,她明天(21日)將赴西安,接受國家隊教練特訓。傷殘人士運動員多年來為港爭取了不少國際賽殊榮,值得市民多多支持。